我对滴滴国际化战略的理解
*本文写于2021.05
一、为什么滴滴要频繁开国?
国内的增量见顶,出海其实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新来源
二、滴滴怎么选择开国的国家?-滴滴国际化的两阶段战略
两个战略阶段:拉齐uber阶段(进入uber所在的国家+投资uber竞争对手)、赶超uber阶段
滴滴目前采取的模式是全球(除中国)统一管理的中心化、标准化模式,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,uber不能通过单点击破,在某个国家打败我们,因为我们可以全球资源相互调配,我们可以牺牲一个国家的部分利益,去补足其他国家的短暂性损失。
但是这个战略的问题在于,如果uber也是采取相同的模式,因为uber所在的国家比滴滴多,因此uber可以在放弃部分滴滴不在的国家的利益,在全局的其他所有国家上打滴滴,这样一来滴滴就会占据很大的劣势。
因此,滴滴需要迅速拉齐和uber之间的国家差异,目的是为了在战略上补足和uber开国数量的短板,防止uber利用全局的资源优势来压制滴滴。而开国选择的国家,则是uber存在的国家,因为uber所在的国家对网约车的需求是被uber验证了的,所以我们开国的风险就会比较小。
那开完uber所在的国家之后,我们就可以开始开一些uber不在的国家去获取全局资源调配的优势了,但是这种开国的筹备时间会更长,因为没有uber的前期试水,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验证。
基于这个战略,我们会更容易理解滴滴的一些经营状况。第一阶段的开国,主要目的是限制住uber的全球资源优势,所以很多国家不求高速的增长和盈利,只要在不亏损的状态下能够把uber的资源拖在该国,让uber没有全球资源优势就好了。所以一些国家如日本,就没有做增长的资源倾斜,因为日本是发达国家,滴滴低价心智的PMF就不太匹配,所以不求增长和盈利,只求攻破uber的全球资源优势。基于这个逻辑,很多人说滴滴开国在有uber的国家是因为uber已经验证了当地的市场,其实这是很次要的原因,而不是主要的战略原因,在一些国家不求增长和盈利的就是很好的验证。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(如非洲的国家),滴滴因为自身PMF和市场较为匹配(低价打法和发展中国家较为匹配),因此滴滴在这些国家才会尝试谋求告诉的增长和盈利。目前滴滴还未进入第二个战略阶段。
三、滴滴的战略支持:国际出行市场没有马太效应
出行市场其实是不具备马太效应的,亦或者说想要达到马太效应的临界点非常难(e.g.比如可能临界点在市占90%)。这是因为不管在哪个国家,价格对于出行需求而言都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。所以当一个企业(A)的出行市占很高的时候(一般是因为这家公司的效率比较高),另一个企业(B)就可以提高补贴来抢占市场份额。这时候,因为A的市占过大,如果也随即调整价格的话,A的消耗会远大于B,A做不到这样大的消耗,所以A只能让出一定的市场份额。但是当A的市场份额下降,B的市场份额上升,A因为运营效率高,所以做补贴的消耗就慢慢比B低了,因此A也可以做补贴重新夺回市场份额。
也就是说,国际化的出行市场没有马太效应,存在的是一种微妙的效率的平衡。
基于此,滴滴就很容易在某个国家拖住uber的资源,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才得以更好的实现。
四、滴滴开国的两个运营策略阶段
总体而言第一阶段是先起量,然后第二阶段再做精细化运营。具体策略因为涉密原因不方便详细讲述。